為了打造引領國際動力的汽車“中國心”,他們與茫茫戈壁,巍巍昆侖,冰雪兩河生態(tài)極限之地,譜寫著青春極限篇章。
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7歲,碩士、博士占到一半的隊伍,他們屬于誰?他們就是濰柴集團“三高”試驗隊隊員。
“冰火”考驗 苦中作樂
發(fā)動機是汽車的“心臟”。一顆強大的“心臟”,需要耐得住各種環(huán)境、各種氣候的考驗?!叭摺痹囼灳褪窃诟邷?、高原和高寒條件下進行的發(fā)動機性能試驗。
“記得第一次試驗是夏天去熱區(qū),用‘酷熱難當’都難以形容?!背愑洃洩q新。2005年9月,試驗隊成立不久就啟程去了吐魯番沙漠地區(qū)。雖已非盛夏,但白天仍是40℃左右的高溫,而這樣的高溫正是新產品檢驗的理想溫度。
每天正午,溫度最高、太陽最曬的時候,隊員們都會準時到達試驗地點火焰山開始試驗。近50℃的高溫下,駕駛室像個蒸籠,讓人隨時都有中暑的危險。可是為了保證試驗的準確性,負責駕車和測定數據的隊員都不開空調,身上流出的汗立刻就被高溫蒸發(fā)了。常國麗還記得,一次,一名隊員穿了一雙牛筋底的鞋,走在地表溫度近80℃的柏油路上沒幾步,鞋底就化了,與路面黏在了一起。
“太陽下暴曬的皮膚,沒幾分鐘就會曬得黑紫黑紫的,每次洗澡都能搓掉一層皮。”作為一個愛美的女孩,常國麗卻豪爽地說這是“天然換膚”。這一試就是一個月。緊接著是在青海格爾木地區(qū)海拔3500-4700米的路段上進行高原試驗。再過兩個月,又在黑龍江黑河地區(qū)零下50℃的酷寒里試驗發(fā)動機冷啟動……常國麗說,就是這一幕幕“苦中有樂”的畫面點亮了他們的青春。
欲與世界柴油機霸主比高低
在中國大地上奔跑的重型卡車中,每10輛就有4輛裝著濰柴發(fā)動機。在不少發(fā)動機上,有一個不起眼的白色小罐。濰柴人把這叫做“燃油水寒寶”。
這是一個濾清器。別看它小,在寒冷的環(huán)境下卻起著“救命”的作用。它一能給燃油加熱,讓凍得結蠟的柴油重新“軟化”,二能通過電動泵加壓,加速柴油流動,讓堵塞的油路暢通起來。
負責發(fā)動機電控系統(tǒng)的試驗隊隊員李士振告訴記者,柴油機從普通機械啟動到電路控制是一個質的飛躍,但卻有一個先天的弊端,那就是啟動性不好,特別是在天寒地凍的情況下。
在初期的試驗中,試驗隊就向設計部門反饋了這個問題。2009年12月,帶著剛設計出的“燃油水寒寶”,隊員們奔向了黑河。由于產品初期性能不穩(wěn)定,隊員們遇上了試驗車“趴窩”的問題。
“燃油一旦凍住,從油箱到油管都要清理,不僅得扔掉原來的油,還得用新油給油管‘換血’好幾次?!崩钍空裾f,在零下40多℃的低溫里,人站上兩三分鐘就凍透了。兩三個人花了大半天的時間,清油管、測數據,車啟動后,“整個人凍木了。”
盡管如此,隊員們沒有誰叫一聲苦,喊一聲難。第二年,他們又帶著改進的濾清器進了寒區(qū)。2010年,濰柴的發(fā)動機上就多了這個小罐,成為國內同行業(yè)的引領者。
正是這樣的堅持,七年來,試驗隊進行了120多個柴油機品種的試驗,采集和標定了上萬個數據,建立了國內領先的柴油機數據庫。
正是這些極限試驗,濰柴發(fā)動機的各項技術指標,如今可以和世界柴油機霸主一比高低了。
要讓中國產品的名字響徹世界“三高”試驗的征程上,不僅僅有艱苦環(huán)境的磨煉,還有生與死的考驗。
2011年10月14日,這是一個讓試驗隊員不能忘卻的日子……在青海格爾木的山間彎路上,一輛濰柴試驗車側翻了,近30噸的砂石把載有三位隊員的車頭埋了個結結實實,他們永遠留在了青藏高原上……
他們都只有二十七八歲,都是家里的獨子。豐東旭有一個剛滿1歲的女兒,妻子還在等著他回來給女兒補過周歲生日,拍第一張全家福。于超和女友的婚紗照已經拍好,趙蒙生的結婚請柬已被父母分發(fā)到親朋好友手中。
他們本可以躲過這一劫。因為頭一天,他們已經結束了所有的試驗任務。但是因為設備廠家的德國工程師要一塊兒去,這可是平時求都求不來的學習機會,所以三個人一合計,就都去了。生命的代價讓年輕的隊員們震撼。那個晚上,所有隊員的手都緊緊攥在一起。他們流著淚,向三位隊友承諾:放心吧,三位兄弟,我們是堅強的團隊,我們絕不會放棄!
在接下來的40天里,所有的隊員忍著淚,繼續(xù)進行一項項試驗,因為他們的心底都有一個夢想: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發(fā)動機
有夢想才會有目標,為了這個目標,他們以自己年經的身軀,高昂的斗志與高原上奔波,與嚴寒激戰(zhàn),與酷暑斗爭,在極限面前他們沒有退縮,正是在挑戰(zhàn)一個一個極限的同時,寫下了他們人生中最華麗的篇章。譜寫著一曲曲動人的青春之歌。